《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码:23A08026 学分:3.0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
1.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布莱洛克 :《社会统计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力图建立统计思维,客观、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分析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变化,能够针对具体的社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有效的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能够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应用程序、功能等。为今后进行社会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奠定方法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深化学生对统计原理的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力图体现社会统计学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讲授的知识的同时,认真完成课后所指定的练习。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导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回顾社会研究的整体过程中对社会统计学的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与功能、地位和定位有所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授 课 方 法]讲授课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确定研究主题,提出研究假设
二、设计研究方案
三、收集资料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
五、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节 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一、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二、统计学的分科
三、统计学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单变量描述与分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资料分析前期的基本工作,把握单变量统计分析几种方法,掌握社会研究中常用的几种量数及其在不同数据整理状况下的计算方法;明确常用量数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量数的应用
[授 课 方 法]讲授课与随堂练习
第一节 统计资料的整理汇总
一、资料审核
二、资料分类与分组
三、资料汇总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层次与简化方式
一、变量的测量层次
二、变量的简化方式
第三节 单变量量数分析
一、集中量数
二、离中量数
三、量数的综合运用
第三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概率的统计学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获得概率的方法和概率分布常用的几种形式;正确区分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能够使用一定的表示方法将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性随机变量表示出来,并解释其含义。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别的概念和性质;掌握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图;能够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特征
[授 课 方 法] 讲授课与随堂练习
第一节 概率基础回顾
一、概率的统计学定义
二、概率的获得方法
三、事件之间的关系
四、概率的运算
第二节 概率分布
一、概率分布含义
二、概率分布的表示方法
三、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
四、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
第三节 分布函数及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一、分布函数
二、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三、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第四章 二项分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回顾排列组合的高中知识基础上充分理解二点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含义及排列组合在二项分布中的应用;掌握二点分布的性质和二项分布所要满足的条件;能够掌握和应用二项分布的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项分布的特征、二项分布的基本应用
一、二点分布
二、二项分布
三、二项分布练习
第五章 正态分布和其他常用的统计分布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正态分布的含义,了解x2分布、t分布、F分布的基本含义;区分一般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不同;重点掌握标准正态分布的数学特征以及一般正态分布标准化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所指的内容;熟悉大数定理中常用的几个定理及其应用;掌握中心极限定理的抽样分布的表达式,能够熟练应用中心极限定理进行问题的处理;了解二项分布极限行为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标准正态分布,大数定理
第一节 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介绍
二、一般正态分布介绍
三、标准正态分布
四、一般正态分布的标准化
第二节 常用统计分布
一、X2分布
二、F分布
三、t分布
第三节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一、大数定理
二、中心极限定理
三、定理应用
第六章 参数估计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由样本对总体的推论的含义理解,能够领会社会统计学的真正意义。掌握并理解参数估计的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点估计的实用性及其局限性。明确评价参数估计值的标准。掌握参数区间估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抽样分布
一、参数点估计
二、抽样分布
三、参数区间估计
第七章 假设检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明确假设检验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掌握假设检验可能出现的两类错误。能够熟练进行各种参数的假设检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假设检验步骤
第一节 假设检验基本原理
一、假设检验的定义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三、假设检验存在的两类错误
第二节 单总体假设检验
一、单总体的假设检验——总体为非正态,大样本
二、单正态总体成数检验
三、单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四、单总体假设检验的应用
第三节 双总体假设检验
一、双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二、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
三、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 双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分析 建议学时: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变量间的关系;明确列联表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列联表的分布形式及制作要求;重点掌握列联表的检验、列联强度的一系列系数,能够明确各种系数所能达到的目的;着重掌握PRE准则。理解详细分析的三种模式;重点掌握统计控制的分表法及其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消减误差比例意义、详细分析
第一节 列联表介绍
一、变量间的关系
二、认识列联表
三、制作列联表的形式要求
四、列联表卡方检验
第二节 列联强度
一、列联强度的意义
二、列联强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详细分析
一、因果模型
二、条件模型
三、阐明模型
第四节 等级相关测定
一、等级相关测量的基本逻辑
二、相关名词解释
三、主要的等级相关系数介绍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意义;了解偏相关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回归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掌握一元回归直线的建立方法;明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最小二乘法、回归直线建立
第一节 相关分析
一、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二、偏相关系数
三、回归分析
第二节 回归分析
一、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二、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三、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四、回归与相关分析总结
撰稿人:许淑华 审核人:朱丽敏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