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教学大纲
Demography
课程编号:23A0710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推荐教材:
陈岱云、任晓敏等:《简明新人口学教程》,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
参考书目:
1.刘铮:《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口学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及国情诸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能胜任人口国情教育与研究的社会工作者。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人口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意识和正确的婚姻、生育观念,客观评析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等问题的关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人口问题的基本分析和研究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
2.本课程要求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和进行课外阅读,认真完成布置的课下作业。
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作为平时成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 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人口学的研究方法。掌握人口学的几个重要术语、名词及学者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
[授 课 方 法]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口与人、人类的区分
二、人口属性
三、人口变动
四、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
五、人口规律、人口过程
六、人口问题
第二节 人口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口学产生前的人口研究
二、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当代人口学学科体系
第三节 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口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三、人口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四、人口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第二章 人口生育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生育模式和中国生育的特点,客观理解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掌握生育测量的相关概念和测量指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生育的测量指标;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
第一节 生育测量
一、生育概念
二、生育测量
第二节 生育模式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
第三节 中国的生育模式
一、中国生育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中国生育率转变的过程
三、中国生育率结构的改变
第四节 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策与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生育文化和生育意愿
五、生物因素
第三章 人口死亡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人口死亡率概况,人口寿命概念以及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理解人口死亡的多维含义以及研究人口死亡的基本内容,掌握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寿命表的概念、类型及其编制原理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寿命表的概念;类型及其编制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人口死亡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死亡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人口死亡概况及相关研究
三、影响人口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人口寿命表及其编制
一、人口寿命表的含义
二、人口寿命表的类型
三、“六普”男女寿命表
四、人口预期寿命
第四章 人口迁移流动与人口分布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人口迁移概况,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掌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西方主要人口迁移理论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概念
二、西方主要人口迁移理论
三、世界人口迁移
四、中国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流动
一、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
二、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三、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四、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调节机制
第三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五章 人口素质(质量)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口素质问题,结合时代发展正确理解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掌握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理论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
第一节 人口素质(质量)概述
一、人口素质的内涵
二、人口素质的内部关系
三、人口素质的历史阶段性
四、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人口素质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素质的衡量指标与提高
一、人口素质的衡量指标
二、中国人口的素质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
第六章 人口婚姻与家庭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婚姻的含义、性质、功能及婚姻制度的演变,客观认识影响婚姻关系变动的因素,掌握目前我国婚姻关系的特点、家庭的职能与类型,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并能分析影响家庭变动的因素,以及目前中国家庭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婚姻制度的演变;目前我国婚姻关系的特点;家庭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人口与婚姻
一、婚姻的涵义与性质
二、婚姻的职能
三、婚姻制度的演变
四、影响婚姻关系变动因素
五、目前我国婚姻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人口与家庭
一、家庭的涵义与职能
二、家庭的类型与规模
三、家庭生命周期
四、影响家庭变化的因素
五、家庭变动对人口的影响
六、现代家庭的特点
七、未来家庭演变趋势
第七章 人口结构与人口城市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人口结构内容的特征与变动趋势,掌握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涵、类型及其制约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结构内容的特征与变动趋势;人口城市化的类型及其制约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同时利用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概念与分类
一、人口结构的概念
二、人口结构的分类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结构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
二、人口的年龄结构
第三节 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一、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与在业人口
二、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
三、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四、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五、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
六、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
七、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八、人口的民族结构
第四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一、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
二、人口的行政区划结构
三、人口的城乡结构
第五节 人口城市化
一、人口城市化及其判断标准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理
三、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模式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
第八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掌握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客观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观点
二、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全体人口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发展对生产的影响
二、人口对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的影响
三、人口对人口投资和经济投资的影响
四、人口对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影响
五、人口对交换和消费及生活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九章 人口与社会发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适度人口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明确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理解人口转变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人口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明确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发展概述
一、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
二、从社会发展到人类发展
三、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人口结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人口转变模式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三、人口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四节 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适度人口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三、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第十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如何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与人口的相互制约
二、人口与环境的相互统一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二、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人口与自然资源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可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十一章 人口数量与人口转变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人口再生产的涵义及特点,人口转变及其三、四、五阶段理论,掌握人口转变的模式和中国人口转变的特征,客观分析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解人口转变是如何影响和控制社会发展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口转变及其三、四、五阶段理论;人口转变的模式和中国人口转变的特征。
第一节 人口数量
一、人口数量的含义与测定
二、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
三、人口数量变动状况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
二、人口转变理论
三、人口转变模式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四、人口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十二章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口政策的内涵,掌握人口发展的内涵及特点,掌握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人口政策的界定
一、人口政策的内涵
二、人口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人口计划生育的酝酿时期
二、人口计划生育逐渐制度化时期
三、人口政策的成熟立法、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5
四、人口政策进一步完善到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时期
第三节 人口发展
一、 人口发展的含义
二、人口发展的内容
三、人口发展的特点
四、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
五、走科学的人口发展之路
撰稿人:任晓敏 审核人:陈岱云
上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下一:国际政治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