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编码:23A02041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
推荐教材:
王成:《中国政治制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目: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2.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制度、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教育、人才选拔、民族、宗教等制度,重点要将各类制度放在具体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中国政治制度史作系统全面的介绍,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制度、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财政、教育、人才选拔、民族、宗教等制度,详细阐述各制度的产生、发展、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及其之间的关系。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基本上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适当穿插问题讨论、课后选题的模式。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理论教学;每堂课都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四份论述性质的平时作业,本着公平的原则,让学生采用自由选择的方式选取作业题目,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帝王制度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皇帝制度的由来与演化、皇位传承制度、宗室制度、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和皇权的
运作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帝王制度形成客观、历史的评价;掌握帝王制度是一个不断调整的系统的动态过
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皇位传承制度、皇权的运作。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元首制度
一、三皇五帝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五、夏商周时期的元首制度
第二节 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第三节 皇位传承制度和宗室制度
一、皇位继承制度的确立
二、皇位继承的保护和防范措施
三、宗室分封
第四节 后宫、外戚与宦官制度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第二章 辅政制度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理解贵族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参议辅政制、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和清末
责任内阁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特点。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中外朝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一、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第三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理解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掌握影中央政务管理
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历朝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的变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理解并对比先
秦和秦以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先秦和秦以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历朝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一、历朝历代疆土概况
二、 历朝历代地方行政区设置沿革
第二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第五章 司法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司法行政制度、司法拘捕、证据、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和监狱制度;理解历朝历
代司法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变化,并做出评判;掌握司法运行机制及特点,并做出评判。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司法运行机制及特点。
第一节 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第二节 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监狱制度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第六章 监察制度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及其各运行
机制;理解监察的职能和监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掌握历朝历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教学重点与难点] 监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历朝历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第三节 监察的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二、举劾案章法
三、连坐告密法
四、遣吏巡行法
五、牵制监督法
六、密查侦缉法
七、密奏传呈法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一、监察制度的特点
二、监察制度的利弊
第七章 军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历朝历代各种兵役制度及其演变,了解历朝历代的军事编制,了解历朝历代的军事管理制度;理解兵役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理解历朝历代军事领导和军事指挥的演变和军事管理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兵役制度变迁的深刻原因、历朝历代军事领导和军事指挥的演变和军事管理的意义
第一节 兵役制度
一、郡县兵役制
二、谪罪兵役制
三、招募兵役制
四、世袭兵役制
五、发奴为兵制
六、民壮兵役制
第二节 军事编制
一、军事编制
二、兵种配置
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
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
三、军事刑罚制度
第八章 财政经济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历朝历代财政的来源和财政收支制度,理解财政行政运行体制;理解历朝历代国
家、地方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和演化;掌握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其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其原因。
第一节 财政收支制度
一、赋税制度
二、徭役制度
三、土贡制度
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
第二节 财政行政体制
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
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
第三节 经济制度
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第九章 教育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历朝历代中央和地方教育的组织方式,了解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和书院;理解历
朝历代教育制度的导向和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朝历代教育制度的导向和目标。
第一节 官学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第二节 书院
一、书院的由来
二、书院的影响
第十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朝历代胥吏制度、幕僚制度和长随家人等行政辅助人员;理解胥吏制度、幕僚
制度和长随家人等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胥吏制度、幕僚制度和长随家人等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影响。
第一节 胥吏制度
一、胥吏的由来
二、胥与吏的影响
第二节 幕僚制度
一、幕僚的由来
二、幕僚的影响
第三节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一、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二、行政辅助人员的影响
第十一章 职官管理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朝历代官员的等级和俸禄制度以及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理解历朝历代官员
的选拔制度、任用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掌握历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和评判其优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朝历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和评判其优劣。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
三、征辟制度
四、荫袭制度
五、其他入仕途径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官吏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二、任用方法
三、任用限制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三、奖惩制度
第四节 等级和俸禄制度
一、等级制度
二、章服乘舆制度
三、俸禄制度
第五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二、退休制度
三、抚恤制度
第十二章 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的深刻原因和内在动力;理解清朝末年君主
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所采取的措;掌握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导致失败的原因并做出系统
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导致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转型的原因
一、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的内部原因
二、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外的部原因
第二节 转型的措施
一、采用改良的方式
二、采用革命的方式
第三节 转型失败的原因
一、国内的原因
二、国外的原因
撰稿人:张佳刚 审核人:代洪亮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