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大纲
Jurisprudence
课程编码:07A11101 学分: 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64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法学
推荐教材:
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
4.[英]哈特:《法律的概念》(第二版),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6.[美]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法理学作为从现实的和历史的各种法的现象中研究法的基本问题和一般规律的学科,是法学的主要理论学科,是全部法学专业、法律专业和法学教育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法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它涉及法学体系中的其他各个分支学科。既研究法自身的问题,又研究各种法制和法治现象。法理学的教学目的即是通过研究法、法的现象、法的发展规律和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的联系,理解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由此深刻理解各种法、法的现象、法的发展规律的精神实质。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法理学的了解和掌握,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即兴发言,并进行短小的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并通过课堂问答及课下答疑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
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法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进一步明晰法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应然的法律规则的生成与自身存在,同时熟知应然的规范如何因应现实成为实然的法的运行。
使学生由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专业上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掌握专业的法学方法论。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法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法学的研究对象,对法学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学会使用法学的研究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或社会生活中的涉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学的对象、历史、研究方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及课下阅读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
第三节 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法学与哲学
二、法学与政治学
三、法学与经济学
四、法学与社会学
五、法学与历史学
六、法学与逻辑学
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方法论概述
二、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价值分析的方法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
一、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简况
二、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三、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二章 法理学概述 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悉中国法理学的发展历程,领会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并熟练掌握法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理学的对象、性质,学习方法。
第一节 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法理学的对象
二、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中国法理学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
二、中国法理学的体系
三、中国法理学的未来
第三节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二、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学观点,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学观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及课下阅读自学为辅。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伟大革命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列宁唯物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二、俄国革命与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律思想
二、邓小平法制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五、十三届四中全会与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章 法的概念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法的概念是法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以及法的作用是法的本体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的概念;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
[授 课 方 法] 讲授
第一节 “法”概念的语义分析
一、古今汉语中的“法”、“法律”
二、西文中的“法”、“法律”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法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本质的论述
二、法的阶级本质
三、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原理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三、法的局限性
第五章 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法的渊源;形式,法的效力以及法的效力冲突和协调;了解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以及法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的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法的形式;法的效力;法的效力冲突和协调。
[授 课 方 法]讲授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含义
二、法的渊源的科学内涵
三、法的渊源的重大意义
四、法的渊源的类别
五、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一、国内法与国际法
二、公法与私法
三、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四、实体法与程序法
五、根本法与普通法
六、一般法与特别法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二、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三、法的效力范围
四、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
第六章 法的要素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的构成要素、各自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的要素构成及各自的作用;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第一节 法的要素释义
一、法的要素的定义
二、法的要素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
二、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四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释义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七章 法律体系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律部门的划分及其标准,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体系概念;法律部门及划分标准。
第一节 法律体系释义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第二节 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民法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权利与义务是整个法学的核心概念与范畴,贯穿于一切法律部门中及法律运行于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是学习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学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权利义务的概念;权利义务的重要分类;权利义务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以讲授为主,适当课堂讨论。
第一节 历史上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概念
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二、权利和义务释义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一、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分类
二、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所作的分类
三、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
四、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
五、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所作的分类
六、根据权利主体所作的分类
第四节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第九章 法律行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行为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法律行为的结构,会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法律行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权利的界限与滥用;法律行为的概念;基本特征;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法律行为分类的标准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第十章 法律关系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法律关系的重要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特别是主体的资格问题,法律事实引起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关系的概念;重要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法律事实条件;种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一、法律关系释义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原则以及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等内容,并了解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本质学说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律责任的本质;法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原则;法律责任的方式;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授 课 方 法] 以讲授为主,适当课堂讨论
第一节 法律责任释义
一、法律责任的语义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
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
二、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第十二章 法律程序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法律程序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程序性要求,而正当程序则对程序本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对程序研究越来越深入,实践中对程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程序涵义;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法律程序对于法律适用的作业;正当程序的特征;正当程序的意义。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
一、法律程序释义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历史发展
二、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
第十三章 法的历史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法理学研究法的历史及其发展阶段,目的在于揭示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揭示世界范围内法律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法的历史类型及划分标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法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第一节 法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
二、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三、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 法律演进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在于揭示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揭示世界范围内法律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模式,以此来阐明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的优越性以及、继承、移植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法律发展的具体途径,掌握我国法制改革的意义与基本内容,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有关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律演进与法律发展基本规律;法律移植的理论;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法律演进概论
一、法律演进的内涵
二、法律演进的类型
三、法律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法律继承
一、法律继承的概念
二、法律继承的原因
三、法律继承的内容
第三节 法律移植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法律移植的理论
三、法律移植的必然性
四、法律移植的实践
第四节 法制改革
一、法制改革的概念
二、法制改革的意义
三、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四、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法律发展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与融合的可能及可见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全球化
[授 课 方 法]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主。
第一节 全球化概论
一、全球化释义
二、全球化理论
第二节 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
一、法律现代化
二、法律国际化
三、法律全球化
四、法律区域化
五、法律本土化
第十六章 法的制定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立法是法的运行的起点,立法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行为,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立法是法治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的保障,是实现法治目标的保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目标指向;立法的概念;立法的特征;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立法原则对立法活动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
一、立法释义
二、立法的特征
第二节 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释义
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第三节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一、立法过程
二、立法程序
第四节 立法的原则
一、立法原则概述
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守法的重要性,守法的内容,能够比较深入的分析人们守法的各种原因,以便能对各种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执法的特征,掌握我国的执法体系,特别关注执法的原则问题;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司法活动的特点、司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同时理解我国的司法体制以及我国司法存在的现实问题等 。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守法的概念;执法的含义;司法的体系。
第一节 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三、守法的条件
第二节 执法
一、执法的含义
二、执法类别
三、执法原则
第三节 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二、司法的体系
三、司法的原则
第十八章 法律职业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律职业的特征、法律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技能、法律职业的伦理要求等内容,了解法律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及我国的法律职业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职业特征;法律职业的思维技能;法律职业的伦理。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职业的形成
第二节 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
一、法律职业的语言
二、法律职业的思维
三、法律职业的知识
四、法律职业的技术
五、法律职业伦理
第三节 法律职业制度
一、法律教育制度
二、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
三、法律职业任职制度
四、法律职业待遇制度
五、法律职业机构
第十九章 法律方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并能够简单运用,重视法律论证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律方法的概念;法律方法的内容;法律推理;形式推理;辩证推理;法律解释原则;解释方法;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一节 法律方法概说
一、法律方法的概念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
第二节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形式推理
三、辩证推理
第三节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原则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四节 法律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二十章 法的价值概述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前面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是为了准确的揭示
并有效发挥法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实现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是多方面的,构成一个横向与纵向的体系,
但是各种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进行整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的价值的概念;法的价值体系内容;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授 课 方 法] 以讲授为主,适当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
第一节 法的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
一、法的价值体系释义
二、法的目的价值体系
三、法的形式价值体系
四、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一、法的价值冲突
二、法的价值整合
第二十一章 法的基本价值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的价值体系的内容,对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给与充分重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作用,理解不同的秩序观和有关自由的一些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
原则;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法律对正义的促进与保障的表现;效率的适用范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人权的价值;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法与秩序
一、秩序释义
二、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第二节 法与自由
一、自由释义
二、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
第三节 法与效率
一、效率释义
二、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法与正义
一、正义释义
二、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第二十二章 法与人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人权是现代法最基本的价值之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法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法区别于传统法的基本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权的价值;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
一、人权的含义
二、人权的价值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权纲领
第二节 法对人权的保护
一、人权的国内法保护
二、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第二十三章 法与政治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有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的政治应当是法治化的政治。法与政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中,越来越重视法治的作用,并将政治法制化作为改革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对政治的功能;法与国家的关系;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理论讲解
第一节 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
一、政治释义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
三、法对政治的功能
第二节 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
一、国家释义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
三、“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律
第三节 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
一、政党政策的层次性
二、执政党政策和法律的关系
第四节 法与民主
一、民主释义
二、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三、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第二十四章 法与经济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 法与生产方式
一、法与生产关系
二、法与生产力
第二节 法与市场经济
第三节 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第四节 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立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行政执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司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
第二十五章 法与文化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法与道德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法与宗教的关系,并给予法律文化问题一定的重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法律文化。
第一节 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
一、文化的概念
二、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法与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三、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法与宗教
一、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与法的关系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
第四节 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二、法律文化的构成与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第二十六章 法治与社会建设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法治的基本内涵,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法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法治的基本内涵;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共产党依法执政;和谐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法律机制。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法治与人治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
第三节 法治与和谐社会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撰稿人:张丹、刘家楠 审核人:苑敏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