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课程编码:07A11103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法学
推荐教材:
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
2.马小红,姜晓敏:《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程树德:《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版,2003年
4.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冯卓慧,胡留元:《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曹旅宁:《秦律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8.赵晓耕:《宋代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9.怀效锋:《明清法制初探》,法律出版社,1999年
10.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1.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国法制史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把握重难点内容,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讲授中国法制史的内容,熟悉各个时期的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形成清晰的认识,重点讲授法律制度产生、演变的动因的效果;并对法律的儒家化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大意义,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即兴发言,并进行短小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应当认真阅读教材相应部分和有关资料,基本掌握所涉及的识记性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着重讲解相关理论和重难点内容,补充讲解教材未涉及的重要内容和材料,并以问答、讨论的方式结合案例、考研真题等进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复习的环节中,学生应结合练习题和思考题及时巩固并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发现困惑的地方应及时与老师探讨并解决。
2.严格学习纪律。对于旷课、迟到、不守纪律的学生,以及学术论文剽窃他人成果的造假学生,酌情给予减少甚至取消平时成绩的处罚;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遵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处理。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总论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定义、意义,掌握中国法制产生、发展变化的大致线索,把握学习法制史的方法和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法系的内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
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
三、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
四、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夏商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了解和掌握夏、商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夏代军法的内容。
第一节 中国法的起源
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
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三、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四、中国古代“刑”、“法”、“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
第二节 夏代的法律制度
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二、夏代的《禹刑》
三、文献记载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
四、夏代的监狱
第三节 商代的法律制度
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二、《汤刑》及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三、主要罪名及刑名
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
五、商代的司法制度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演变特点,了解和掌握礼治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掌握西周时期婚姻法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西周礼和刑的关系。
第一节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
二、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三、礼与刑的关系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二、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
三、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主要司法机关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诉讼制度
三、西周时期的监狱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诸子百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熟悉各国的变法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经》的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一、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三、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第二节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一、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二、春秋时期“铸刑鼎”公布法律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
一、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节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一、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秦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了解秦朝法律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第一节 统一后秦代法制发展概况
一、秦代法制的指导思想
二、睡虎地秦墓竹简与秦代主要法律形式
三、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一、主要行政法律规范
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二、刑罚体制
三、刑法原则
第四节 秦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一、主要民事制度
二、主要经济法律规范
第五节 秦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一、秦代的司法机关
二、主要诉讼制度
三、秦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影响
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汉代立法指导思想,了解两汉的立法概况,掌握两汉法律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两汉时期法律原则的发展。
第一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
一、汉初的政治形势与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
二、“独尊儒术”的原因与过程
三、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汉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二、东汉对西汉法律的继承与改造
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汉代的刑法制度及刑罚改革
一、汉代对秦代刑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
三、法律原则的发展
第四节 汉代的行政、民事、经济制度
一、行政制度
二、民事制度
三、经济制度
第五节 汉代的司法制度
一、主要司法机关
二、具体诉讼制度
三、春秋决狱
四、秋冬行刑
五、录囚制度
六、监察制度的发展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两晋、北齐时期的主要立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和法典体例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律学成就。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
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二、法律形式的发展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三、“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影响
四、“五服制罪”原则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
五、刑罚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沿革与变化
二、诉讼制度的发展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隋朝的立法概况及其隋改进司法的措施,了解隋《开皇律》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掌握《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隋代法制概况
一、隋代的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二、隋代的司法状况及隋代法制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唐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二、唐代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三、唐代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
一、《唐律疏议》的体例结构
二、《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三、《唐律疏议》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唐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一、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
二、维护宗法伦理道德
三、维护小农经济
四、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唐律的主要特点
二、唐律的历史地位
第六节 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主要诉讼审判制度
三、监察制度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宋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司法机关的变化,了解宋朝民事法律制度和辽金的法制概况,掌握《宋刑统》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代的折杖法。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二、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四、宋代司法制度
第二节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一、辽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
二、金代的立法概况及特点
第三节 元代法律制度
一、元代法制沿革及特点
二、元代法律的主要内容特点
三、元代的司法制度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明朝的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掌握《大明律》体例的变化和《大诰》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大明律》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明代行政立法
二、明代刑事立法的发展
三、强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控
四、民事法规的发展
第三节 明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司法机构的特点
二、诉讼制度的特点
三、各种会审制度的发展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清朝的立法制度、刑事法制和司法制度,了解清朝的民事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清代立法概况
一、清入关以前的法律概况
二、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立法: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机构的管理
二、刑事立法:继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三、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
四、旗人特权的法律化
第三节 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一、清代的司法机关
二、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清末的宪法性法律、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司法制度,了解“预备立宪”的性质和过程,掌握《钦立宪法大纲》的内容,掌握清末的立法指导思想及修律活动与所订新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清末的修律活动。
第一节 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一、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
二、清末法律变革的指导思想
三、清末变法的经过
第二节 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
二、“官制改革”与单行行政法规
三、清末刑律的修订
四、清末民商律的修订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二、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 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第十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性法律和司法制度,掌握孙中山的立法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第一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活动
一、社会背景与孙中山的主要立法思想
二、湖北军政府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
三、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内容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北洋政府的宪法性法律和宪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宪法》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立法概况
一、社会背景与立法思想
二、制宪过程与主要宪法文件
三、部门法律的修订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三、狱政制度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的特点,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约法、宪法,掌握“五五宪草”的内容和性质,掌握六法体系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六法体系。
第一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概况与“六法全书”体系
一、立法概况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法律内容
一、宪法性文件及其内容
二、行政法律制度
三、《中华民国民法》与商事法规
四、经济法律规范和制度
五、《中华民国刑法》与刑事特别法规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二、普通法院诉讼审判制度
三、特务机构及其活动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掌握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制度、宪法性法律和其他立法和司法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一、宪法性文件和政权组织
二、土地法规的制定
三、刑事法规的制定
四、劳动立法
五、婚姻法规的制定
六、新型司法体制和审判制度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二、抗日根据地政府的立法特点及主要立法
三、司法制度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一、宪法性文件和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三、民事和经济立法
四、劳动立法的特点
五、婚姻、继承立法
六、刑事法律规范
七、司法制度
撰稿人:程方 审核人:苑敏
上一:【法学】《专业实习与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下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请点击课程名称获取 2014版)